瀍河疾控人的“战疫故事”
“流调”时彻夜难眠。“很多人可能不明白‘流调’是什么,其实就是流行病学调查,它对于阻断疫情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每一个确诊病例的调查报告都要求在结果出来后半小时内上报,而检查确诊都要在夜晚11点后才能有结果,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一天都是不眠之夜。”传染病控制科科长申留蔚这样介绍。“流调”工作到底有多辛苦?区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董朝晖说:“搞清可疑人员近期去过哪,跟谁接触过接触史和行为轨迹等等并不容易,不仅要顺藤摸瓜,寻找蛛丝马迹。还需要经常出入患者家、医院、隔离点,追寻病人和密切接触者,面对的可能会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,但为了做好流调工作,为政府提出防控的合理化建议,经常从夜晚11点接到市疾控反馈结果开始忙碌,累了靠在椅背上打个盹,随时待命出发,同志都连续20多天没有休息。”
“研判”时敢于担当。研判非常重要,那些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采样检测和预先调查,特别是对无症状人员如何进行判定是一个棘手问题。“当时我们的压力非常大,每一例病例上报前,我们都要经历一次煎熬,记得2月3日那晚,我和李爱玲、申留蔚、杨晓玲四个人为了一点点可能性反复商讨争论,并一直忙碌到凌晨3点,在疫情紧张时凌晨1点区领导还打电话来询问情况,我想疾控人就必须要有高度敏感性,哪怕有一丁点的危险性,我们也要敢于担责担当、果断研判”,区疾控中心主任景丽对疫情监测和“流调”研判中的一些细节历历在目。
“采样”时舍身忘我。“采样快一些、准一些,结果就能早一点反馈,早点有结果,传播风险就能少一分,但其中的工作量和被感染的危险性不言而喻。”谈起核酸采样工作的艰辛,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同志们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每次赶赴现场采集疑似患者样本时,在密封的防护服中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,眼罩被雾气遮挡,衣服湿的可以拧出水来,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会一不小心撞到玻璃门上,那感觉......”在这样困难的工作环境下,目前他们已经采集50余人次,采样180余份,平均每天都要进行3-4次。
“消杀”时细心温馨。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担负的终末消毒工作。不仅做到了消杀的严,也收获了群众的爱。出现阳性感染人员后,消杀人员会第一个进入患者居住地进行消杀工作。他们在高危环境中作业的同时非常关注细节,把能够想到的各个细节都与患者耐心沟通,换位思考把消杀工作做到病患的心坎上,记得2月10日我区确诊病例,家里一家几口都在医院治疗、隔离,为了第一时间消杀,主动与患者沟通,去医院取回他家钥匙及车钥匙,及时消杀,保障周边群众安全。患者感谢的说:“你们干事真细心,把家交给你们,我非常放心”。景主任还介绍说:“对区疾控中心同志们而言,疫情防控期间这是大家的工作常态。同志们从不说自己的困难,王莉华对我说,孩子放假让她自力更生,杨博文跟支部讲,媳妇和宝宝全送回娘家,我年轻,抵抗力强,急难危重我先上!大家都在跟时间赛跑,同志们舍小家、为大家的敬业奉献真的让我感动”。
瀍河疾控人作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幕后英雄,用他们的一个个不眠之夜,换来了一张张确诊患者详细的行动轨迹图,确保了其他一线工作者及时判定和追踪到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,抽丝剥茧追溯感染来源,找出密切接触者并隔离,防止更多的人被感染,用他们高效率、高质量的监测、研判、采样,送检和消杀,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危险的前沿开辟出了庇护一线人员“安全区”,瀍河疾控人早发现、早诊断,早治疗的相关做法在全市疾控系统进行了经验交流。他们的“战疫故事”是全区疫情防控一线无数党员群众的缩影,他们的辛勤付出为瀍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抢占了胜利的先机。